助力“天问一号” 见证并参与历史——访香港理工大学教

2021-06-07 14: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香港6月7日电 题:助力“天问一号” 见证并参与历史——访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吴波

  中新社记者 王嘉程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负责火星地形地貌分析、协助选取候选着陆区工作的,则是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年轻研究团队。

资料图:天问一号着陆火星效果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供图
资料图:天问一号着陆火星效果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供图

  率领研究团队的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教授吴波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说:“我们不仅见证了历史,同时我们也是历史中的一部分,我们参与了历史。这一份成就感,这一份激动的心情和喜悦,是非常难以用语言形容的。”

  在吴波看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创造了深空探测的历史,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第一次就完成“绕、落、巡”这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美国完成这个三步走的战略,大概用了20年的时间,中国一次任务就能够完成,这是非常伟大的成就,中国创造了历史。”

  2016年,吴波应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邀请,率领团队进行火星全球的地形地貌分析和评估。其间,共筛选出三个候选着陆区,分别位于亚马逊平原、克里斯平原和乌托邦平原。综合研究结果,火星北半球最大的撞击盆地乌托邦平原南部区域,被最终选定为“天问一号”的目标着陆区。

  2021年2月,“天问一号”进入火星环绕轨道以后,对已选择的目标着陆区进行了高分辨率图像的拍摄。团队自3月获得有关图像之后,就紧锣密鼓地进行处理,最后成功搜索到几个着陆椭圆,供“天问一号”的任务团队进行最后的选择。

  “整个时间持续了大概5到6年,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我们感到非常荣幸,能够由始至终参与进来。”吴波说。

  他坦言,完成任务的过程,有压力、有困难。尤其是在过去两个月,从3月中旬到5月初,团队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的高分辨率图像,还要通过三维建模分析目标着陆区里数以百万计的石块、数以十万计的撞击坑,以及其他有可能影响着陆安全的地貌特征。其间,有同学身体不舒服,在短暂的休息后,又重新投入到工作中来;有同学甚至通宵达旦,睡在办公室。

  “压力无处不在,但我欣慰的是,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全力以赴,大家都有一种荣誉感、使命感,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

  正如吴波所言,他所率领的团队,成员大多年轻上进、拼劲十足。而这些年轻人在努力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渐渐成长了起来。

  吴波提到,自己带的一位博士生目前正在北京协助“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区的详细测量和着陆点的精确定位。而5年前刚刚加入团队时,这位学生还只是一个大学刚刚毕业的小女孩,转眼已成为了博士后研究员。“这是国家的火星探测任务,给我们(学生成长)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他欣慰地说。

  除了自己的学生,吴波感慨,最初与他打交道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设计师们也都非常年轻,五六年下来,他们已成为非常成熟、非常有经验的主任设计师。“这个过程非常令人赞叹、欣喜,我们国家航天事业的工程师们都非常年轻,经历火星探测这样的任务,他们得到了茁壮的成长。相信他们将会成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一支非常重要力量。”

  谈及未来,吴波透露,团队已经开始迎接全新的挑战。

  他告诉记者,团队现正协助国家的航天部门进行探月工程四期的任务准备工作,如嫦娥七号到月球南极探测,嫦娥八号有可能进行月球南极科研站的建设等。团队也希望能够继续参与到国家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和小天体探测任务之中,“小天体探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因为地球上的水有可能就是大量小行星撞击所带来的。因此,地球生命到底是怎样诞生的,通过小行星的探测,就有可能找到答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