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百宝 奋斗百年丨准考证映照梦想
红色百宝 奋斗百年丨准考证映照梦想
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 题:准考证映照梦想
新华社记者施雨岑
在许多亲历者心中,1977年的冬天,是一个火热的冬天——
关闭十余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570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涌进考场……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命运的时代就此到来。自此之后的40余年里,“高考”承载着万千中国人的期盼与梦想。
今天,收藏在国家博物馆里的数张1977年高考准考证,无声地诉说着一代人于历史转折点上的迸发。
1977年8月初,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与会者纷纷主张立即恢复高考,得到邓小平明确支持。从8月中旬开到9月下旬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激烈的争论后最终达成共识,改变“推荐上大学”的招生方法,恢复高考。
当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提出,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恢复统一考试,由省级命题。招生考试在冬季进行,新生春季入学。
这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77级山东考生刘相用“空前绝后”来形容当时的场景:“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夫妻携手同进一个考场。我所在的那个县城当时有90多万人口,参加考试的人非常多,但最终过了成绩、体检等关口进入校门的还不到50人。”
那是积聚了太久的渴望,那是压抑了太久的梦想……
正在地质队担任物探操作员的黄大年白天上班,晚上在昏昏油灯下刻苦攻读。最终,他成为27万多“幸运儿”中的一员,通过高考叩开了大学的校门,成为战略科学家。
那个火热的冬天,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拐点。据统计,恢复高考三年内,有90多万人才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批人在后来的改革开放中成为重要推动力量。
那个火热的冬天,开启了姹紫嫣红的春天。恢复高考,不仅恢复了知识的尊严,也撬动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杠杆”。人的力量、人的智慧、人的价值得到彰显,千千万万的个人奋斗,书写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