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经济体检” 强化问责问效

2021-06-08 15:37 来源:人民日报

  聚焦“经济体检” 强化问责问效

  6月7日,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作了《国务院关于202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结果表明,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得到切实保障;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审计整改力度进一步加大,截至2021年4月,对2019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已整改2545.4亿元,制定完善制度3485项,追责问责722人。

  侯凯说,审计指出问题后,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正在积极整改,审计署将加强跟踪督促,国务院将在年底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全面整改情况。

  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预算和投资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报告揭示了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情况与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审计部门审计了财政部具体组织中央预算执行和编制中央决算草案情况。2020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650.72亿元、支出119450.72亿元,赤字27800亿元,与预算持平。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13743.17亿元、支出10439.87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929.7亿元、支出939.06亿元。中央社会保险基金收入8587.15亿元、支出8577.18亿元。审计部门审计了发展改革委组织分配中央财政投资情况。2020年,发展改革委组织分配中央财政投资6000亿元,其中安排中央本级支出930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5070亿元。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三农”建设、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中央本级建设等九大领域。

  侯凯说,审计结果表明,财政部、发展改革委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打赢三大攻坚战,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预算和投资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对审计指出的中央决算草案个别事项编报不准确问题,财政部已对决算草案进行了调整。

  审计发现,这方面存在财政资源统筹工作有待改进、财政支出标准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充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尚未理顺等问题。

  审计部门审计了43个中央部门及所属439家单位,抽查财政拨款2314.33亿元(占31.44%)。从审计情况看,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财政拨款预算执行率89.08%,比上年提高0.24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这方面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部门预算不够完整准确,少(多)报预算、代编预算等问题依然存在,共涉及20个部门和98家所属单位、资金12.8亿元。二是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过紧日子要求,共涉及29个部门和176家所属单位、资金9.05亿元。三是预算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侯凯表示,多年来,上述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的不少问题屡次出现,所属二、三级单位尤为突出,反映出部门预算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制度执行还不到位。对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健全完善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相关意见,这与预算编报和审核批复缺乏刚性约束、预算管理存在制度空白、部门财务管理能力滞后、追责问责制度执行不到位等因素有关。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预算研究中心主任王雍君说,报告进一步彰显了财政审计在促进国家治理中的两项独特作用,即通过诉诸审计的信息功能与监督功能促进政府对人民的财政责任,以此强化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总体安全平稳,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实现“十六连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报告揭示了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情况。

  从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审计情况来看,2020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61亿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基金运行总体安全平稳。

  报告显示,这方面主要问题有:一是骗取套取花样翻新,8780家定点医药机构、中介机构及参保人员涉嫌骗取套取基金10.59亿元,与以往单一通过虚开药品多报销的手段相比,目前手段更加隐蔽、载体更加多样。二是统筹级次较低,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578个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561个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区,基本停留在市级统筹层面。

  从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情况来看,至2020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包括企业职工、城乡居民和机关事业单位3项)参保人数达9.99亿人。各级政府逐年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实现“十六连调”。

  审计发现,这方面应保尽保仍有漏缺。至2020年底,全国1551家单位的22万人未按要求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范围。26省份28.2万人未在户籍所在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8省份10.4万人未按时足额获得补助838万元。

  从生态环保资金审计情况来看,审计部门重点抽审了20省份2018年至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退耕还林等7项生态环保资金3138.62亿元。结果表明,20省份3年来共出台相关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132项,淘汰燃煤锅炉等8万余座,消除黑臭水体1790条,新增造林面积1.49亿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审计发现,这方面存在中央支出责任落实存在越位等问题。根据相关改革方案,区域内污染防治由地方承担主要支出责任,中央财政可予适当支持,但部分领域实际高度依赖中央财政,2020年全国4854个土壤污染防治项目中,有80%的项目中央投入占比超过90%。

  从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情况来看,审计的6省份6市及所辖66县2020年共筹集建设资金475.41亿元,至2020年底开工改造老旧小区962个、棚户区住房5.23万套,公租房在保户数达30.69万户。报告显示,在住房保障方面与老旧小区改造方面,均有部分政策落实不精准;部分地区存在资金违规使用或闲置的情况。

  新增财政直达资金惠企利民,未发现规模性返贫风险,减税降费政策明显减轻市场主体负担

  报告揭示了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情况。

  在新增财政直达资金审计方面,审计部门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2万亿元新增财政资金进行跟踪审计。至2020年底,实行直达市县基层管理的1.7万亿元中,除40亿元结转下年、50亿元拨付2家中央部门外,其余1.69万亿元资金已全部下达地方;省级财政除预留少量资金外,其余1.66万亿元已全部下达市县基层;地方各级财政已支出1.56万亿元,尚未支出的均按程序结转下年。

  侯凯说,审计结果表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的重大决策部署,有力支持保障了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到位,促进了上亿市场主体的生存发展,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从而赢得各项工作主动权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创新实施的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使资金下达更快捷、投向更精准、监管更有效,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总体严格规范。

  报告显示,这方面审计发现部分地区资金分配不精准、下达支付不及时、扩大支出范围或虚报冒领、虚列支出或违规拨付等问题金额达391.53亿元。截至2020年底,有关地方已通过重新分配、收回资金、加快拨付等整改220.89亿元,促进新开工和调整项目1086个。

  “扎实的审计结果,对于推动将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转为常态化制度安排起了重要作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说,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是2020年应急创设的重大政策,经实践检验效果良好,进而转化为一个重大预算管理改革。国家审计在其中发挥了保障政令畅通、推动深化改革的重要作用。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及资金审计方面,审计部门审计了28省份137县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共抽查资金903.28亿元、项目9251个,入户走访1.65万户家庭。结果表明,抽审地区99%有劳动力搬迁家庭实现了至少1人就业,77%的搬迁家庭获得产业扶持,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未发现规模性返贫风险。

  在税收征管和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审计方面,审计部门对税务总局和17省份税收征管及其他相关情况的审计结果表明,有关部门和地区新出台实施40项减税降费政策,认真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措施,积极推行“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明显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有力推动了保市场主体目标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