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整体稳定质量趋好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整体稳定质量趋好
《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正在加快制定中
□ 本报记者 郄建荣
今年6月8日,是第十三个“世界海洋日”。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为号召社会各界关注海洋环境、守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与中国海油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论坛在京举行。
在论坛上,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就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未来规划作了介绍。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深度参与海洋治理。
张志锋表示,《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求,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以美丽海湾保护和建设为统领,以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强化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进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社会公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要确保《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管用、好用、解决问题”。
据张志锋介绍,《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正在加快制定过程中。
近期发布的《2020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海水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入海河流水质“消劣”已见成效。193个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总体为轻度污染,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5%,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26.4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下降21个百分点,入海河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同时,直排海污染源入海量有所降低。442个日排污水量大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总量约为712993万吨,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十三五”期间,渤海大气气溶胶中污染物含量和湿沉降通量均呈降低趋势。
但是,《公报》也指出,我国近岸局部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仍有待提升,部分入海河口和海湾水质仍待改善。近岸海域劣Ⅳ类水质面积同比增加1730平方千米。100平方千米以上的44个大中型海湾中,8个海湾三季出现劣Ⅳ类海水水质。
此外,河口海湾的生态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十三五”期间,尽管河口和海湾优良水质点位比例呈上升趋势,氮磷比失衡问题有所缓解,但是监测的多数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状态。陆源污染超标排放现象依然存在。193个入海河流监测断面中,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等指标时有超标。442个日排污水量大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中,个别点位总磷、悬浮物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等指标存在超标情况。
为此,6月8日召开的论坛特别发出“关爱海洋生物多样性联合倡议书”。倡议书提出,做海洋生态安全的倡导者,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努力;做海洋生态保护的践行者,不污染海洋环境;做海洋强国战略的推动者,积极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变。